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当你走进书店或浏览网上商城时,看到最多的企业案例、销售方法论类书籍,往往来自阿里和华为。这些年,我们总能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看到《华为销售法》《阿里销售铁军》这样的畅销书。但像联想、IBM、AWS或SAP这样的公司,尽管也非常成功,却很少看到类似的销售专著,这是为什么呢?
听完马老师的分享,我仔细思考了你分享的《销售铁军》的读书笔记,以及你提出的疑问后,总结了一些我的想法,希望能给你带来新的启发。
一、阿里和华为为什么能频繁出书?
① 更系统、更成熟的销售方法论与企业文化
其实,阿里和华为能出这么多书,并不仅仅是因为名气大,而是因为他们背后有一整套已经被实践验证过的、可以反复复制的销售方法与文化。
比如,从你的笔记中可以看到,阿里销售铁军有:
- 标准化的销售流程与话术培训;
- 完善的人才培养梯队和激励机制;
- “三角模式”(技术、销售、产品三方高效协同)的工作方式;
- 严谨的销售过程管理和反复的复盘提升。
华为也类似,他们在全球竞争的背景下,磨炼出了成体系的“狼性文化”和客户导向的销售模式,这让他们的经验具备极强的可推广性。
② 强大的知识沉淀和分享文化
另一个原因在于,阿里和华为都非常鼓励内部的知识分享和经验萃取,这成为了他们的文化特色之一。
比如你提到的阿里“黑豹”分享机制,其本质就是不断地把销售过程中的成功案例标准化、体系化,再通过内部培训或者外部出版传播出去。这种强大的知识管理体系,天然地让他们的经验更易于被整理、出版和传播。
③ 真正适合中国市场的本土化实践
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华为、阿里都诞生于中国本土,他们的销售方法论本来就是深深扎根于中国市场的土壤,针对性更强,落地性更高。
你的笔记里也提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国的老板们特别喜欢上销售课”。的确,中国的商业环境强调人情关系、强调快速迭代,强调团队作战,阿里和华为的方法更贴近本地企业的实际需求,更容易引起广泛共鸣,自然更畅销。
④ 品牌效应与市场需求的高度匹配
最后,阿里和华为的品牌效应也不可忽视。这些企业本身的巨大成功,让市场天然地产生了一种信任感。大家都愿意学习和模仿“强者”,出版方也更愿意主动去挖掘这些公司的成功经验并出版成书。
二、其他企业为什么很少出书?
① 国际巨头的销售体系并未充分本土化
像IBM、AWS、SAP这些全球巨头,他们的销售方法论其实也很成熟,但往往更适合欧美或者全球市场,缺乏对中国市场的深度本土化调整。
举个例子,IBM的方法论可能在跨国企业里适用性更强,但直接复制到中国民营企业的土壤上,未必能够立刻见效,出版市场的兴趣自然也就小了许多。
② 知识产权保护的考量
国际企业往往对自己的销售模式和方法论有更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尤其是IBM、AWS这些全球顶级公司,倾向于通过封闭式的内部培训和认证体系传承知识,而不是公开出版传播。
因此,即使他们拥有成熟的销售方法,也往往并不愿意通过书籍向市场公开。
③ 不同的市场战略定位
还有一些公司,比如联想、微软,可能更多是围绕产品或技术本身进行推广。他们更依赖渠道或合作伙伴体系,销售方法可能并没有阿里、华为那样强调直销团队的精细管理和经验复制,因此他们在销售体系上的积累自然相对较少,出版价值也就没那么高了。
三、从阿里、华为的成功案例中,我们能学到什么?
从你阅读的《销售铁军》这本书中,其实能提炼出一个非常明确的启发:真正能落地的优秀销售体系,往往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 用户思维至上:不仅强调产品卖点,更强调客户真正的需求痛点;
- 流程标准化与体系化:销售环节要清晰且易于复制;
- 人才梯队建设:有系统的招聘、培训、考核和晋升机制;
- 数据化管理:使用CRM等数据工具进行精细化的流程管理;
- 充满活力与向心力的企业文化:比如阿里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华为的“狼性文化”,这些都是激励团队保持高绩效的重要因素。
事实上,这些经验不仅阿里、华为可以用,我们每一家企业其实都可以借鉴并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和应用。
总结一下
阿里和华为之所以能频繁出书,并非其他公司做得不好,而是他们具备了更系统化的销售方法、更本土化的实操经验和更开放的知识分享机制,让这些方法可以被更广泛、更有效地传播出去。
而其他国际公司或国内企业,或许更偏重于内部消化,或许更关注知识产权保护,或许战略侧重不同,自然就很少公开出版书籍了。
通过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到:做好销售管理,不仅是经验问题,更是体系化建设问题。当你把经验沉淀下来,形成可复制的方法论,自然就能成为市场热衷学习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