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img

想真正驾驭 AI,而不是被各种工具牵着鼻子走吗?记住下面这四句口诀,在 AI 时代特别管用——“凡墙皆门”、“重器轻用”、“以人为径”、“太初有为”。

原则1:凡墙皆门

“Every wall is a door.”(每堵墙都是一道门。)—— 拉尔夫·爱默生

这个世界看似无比自由,其实处处是墙。上网墙——付费墙——问题墙

比起上网墙和付费墙,如何定义问题才是关键。

但与其抱怨墙的存在,不如把它当作新挑战,跨过去你就成长了。

  • 把AI当成你的导师和镜子:遇到不会的问题时,别犹豫,直接告诉AI:“我卡住了,能不能帮我理清一下思路?”让它一步步列出解决步骤,再追问一句:“如果你是我,你第一步会怎么做?”这样一问一答,AI不仅会给你答案,更会像一面镜子,清晰地照出你原本没注意到的盲区,甚至盲维。

  • 直接告诉AI哪里“不行”: 千万别遮掩,把你担心或不确定的地方直接跟 AI 说明白,你这个方案不行,比如“数据可能过时”或“某接口不稳定”等。AI 会根据这些提示自动补充方案、弥补漏洞。这比你自己闷头苦想快多了!

  • 越棘手的问题越要具体去问: 切忌泛泛地说“帮我写个商业计划书”,而要尽量明确,例如:“请用 DCF(现金流折现)、市盈率、市净率三种方法帮我评估一下 X 市场 2024-2026 年的估值,并指出三种方法结果的差异。” 你提问越具体,越清晰,AI 回答自然也就越精准、越靠谱。

每道难关,都是一次我们螺旋上升的机会。

原则2:重器轻用

市面上的 AI 工具层出不穷,但我们没必要每个都精通。在实际工作中,我的原则是:挑一到两款顺手的工具做主力,其他的,按需临时使用即可。下面是我的一些经验之选:

img

  • 每个工具找到一个最强用途,不用面面俱到。 比如用好 Midjourney 画图,别的制图工具可以暂时不管;精通一个思维导图生成工具,不必所有笔记软件都尝试。

  • ChatGPT 做主力,其它工具做辅助。 先用通用大模型处理主要任务,再根据需要调用专用工具解决特定问题。ChatGPT 就像你的 AI 中枢,“大脑”搞不定的,再去借助“外部神器”。

  • 定期精简你的工具箱。工具真的不是越多越好,重要的是组合出一套属于你的高效工作流。与其铺一大堆不会用的工具,不如把时间省下来,精研几种真正能提高效率的工具,把精力放在哪些需要你创造力和判断力的事情上。

    img

                              2025年3月大模型工具流
    

原则3:以人为径

要成为问题的架构师,而不是问题的执行者。

不要再问:"AI能帮我做什么?"

你真正该问的是:"我现在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配置资源才最有效?"

建立一个“人和AI协作”的正向反馈循环:

人的直觉判断 → AI快速执行 → 结果反馈给人→ 人从反馈中积累经验 → 更精准的直觉判断

这意味着,你要从简单的“工具思维”,转变为更高阶的“系统思维”。

不要只想着“我+AI”,而是要想:“我如何调度一整个智能生态系统?”

重新理解效率的本质:

真正的效率,并不是单一因素达到极致,而是整个系统的和谐运转。人的价值不再是系统中简单的零件,而是驱动整个系统协调运行、产生新价值的“指挥官”。

有一句话说得很好:“真正的高手,不是拿着花哨的工具炫技,而是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最复杂的问题。”

在AI时代,这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

  • 让人去做最擅长的事——思考、判断和协调;
  • 让AI去做最擅长的事——计算、执行和优化。

原则4:太初有为

在一堂,我们一直强调“知行合一”。不过这里所说的“知行合一”,并不是王阳明心学意义上的“心中有知即为行”,而更接近矛盾论和实践论里讲的那种知行合一。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思考🙋♂️】到底是先有“知”,还是先有“行”呢?

这里我给出自己的答案——其实,应该先有“行”。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并不是所有事物我们都能一开始就理解透彻,再去行动。行动、思考、语言……所有事情的开端其实都是行动,我们只有动手去做,才真正理解这个世界。

这对大模型也一样。

我们做事的起点,永远应该是人的存在本身、人的价值本身。不管是提示词也好,还是其他Agent工具也罢,只有真正用起来了,才能真正搞懂它们的价值。

记住一句话:

行动,才是一切理解的开始。

本质思考

深入思考一下,AI 时代的人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

大家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答案,但我的答案非常清晰,就是三个词:

AI 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 问题定义力 × 系统设计能力 × 人机协作深度

AIAI-1751513681591

请注意,这里用的是乘法,而不是简单的加法。什么意思呢?就是只要其中任何一个能力接近零,你整体的竞争力就会被严重削弱。


我们一个一个来聊聊,这三个能力到底意味着什么——

问题定义力 (What to Ask)

不管AI 再强大,都必须靠人来提问。提问的好不好,问题够不够精准,才是决定一切的关键。

你的问题越精准、越有深度,AI给你的答案才越准确、越有价值。

举个简单的例子:

假如你只对AI说:“给我写篇AI相关的公众号文章”,大概率你会得到一篇平淡无奇、千篇一律的内容。但如果你稍微换个角度问:“请围绕AI怎么帮中小企业降低30%的客服成本,用数据、工具和案例给我写一篇文章”,AI马上就能为你提供一篇结构清晰、干货十足的内容。

记住一点:

你的问题定义能力越强,就越能激发出AI的真正潜力。

推荐大家关注一下一堂的进阶课《学会提问》,提升问题定义能力。

系统设计能力 (How to Structure)

在AI时代,你不再是简单的任务执行者,而要成为一个“架构师”,把复杂任务分解,设计成AI容易理解的高效工作流程。

一个好的系统设计,是把大而复杂的任务,拆解成AI能高效执行的小模块。你不再需要每一步都自己做,而是设计好整个流程,具体执行交给AI。

举个例子来说:

​ 如果你想让AI自动写一份行业报告,最好先这样做:

  1. 明确数据来源和收集方法;
  2. 让AI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3. 提前准备好报告框架模板;
  4. 然后AI再填充内容。

而不是一上来就模糊地说一句:“AI,帮我写份报告吧。”

关键在于系统化:

系统设计能力越强,你驾驭AI的能力就越强,成果就越靠谱。

人机协作深度 (How to Collaborate)

人机协作已经成了AI时代的关键词。未来最能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就是你和AI之间的配合默契程度。

AI不是来取代你的,而是来增强你的能力边界。优秀的人懂得扬长避短:

发挥AI在数据处理、模式识别、自动生成等方面的优势;

发挥人在审美、创造力、情感共鸣和战略判断上的长处。

例如你要做个创意视频:

你完全可以让AI自动剪辑素材、自动加音乐和字幕;而你自己呢,则把更多精力花在创意构思、情感表达和故事打磨上。

当AI的效率遇上你的创造力,两者结合才能产出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

所以,人机协作的关键在于不断磨合,不断从实践中寻找人和AI最合拍的合作模式。

延伸思考:AI 的本质是什么?

有人觉得AI就是个工具,有人认为AI代表新的生产力,还有人甚至说AI是“数字生命”。但在我看来,AI的本质其实是数字世界的“规则”。

【思考🙋♂️】为什么我会这么说?

提示词:

瑞士能源学家丹尼尔·施普伦提出过一个三角模型,指出在能量、信息、时间三种要素之间,存在代偿关系,就是如果一种资源消耗得特别少,另外两种资源就要消耗更多。请你根据这三者关系,画出一个关系图,并且思考,AI的本质,如果加上AI,这个图会如何演化

imgimg

AI技术的核心价值:根本不只是效率提高那么简单,它带来了整个系统层面的结构优化。你可以把AI看作一种催化剂,它重新定义了资源配置的方式,为构建一个更加高效、更加智能的系统创造了全新可能。

AI 在突破这个代偿关系的三角形的框架吗,如何理解,我可不可以说,AI的本质是数字世界的规则

哲学思辨的深层结论

img

核心发现:AI并未完全消除代偿关系,而是将其转移到数字世界中:

  • 物理约束 → 计算约束
  • 能量消耗 → 算力消耗
  • 时间限制 → 处理延迟

AI既非完全突破物理约束,亦非简单延续传统框架,而是在数字化重构中创造了新的约束-自由辩证关系

  • 传统世界是“物理约束 ↔ 系统能力”;
  • AI世界是“数字约束 ↔ 虚拟自由”。

AI的本质是数字世界的规则"不仅准确,更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它揭示了AI作为技术范式转换的本质: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单复制,而是对现实世界的规则重构。

试想,如果 AI 代表着数字时代运行的新法则,那么前面的核心竞争力公式其实在问:在新规则下,什么决定了我们的成功?

  • 问题定义力 = 理解新规则的能力。真正懂规则的人,才会提出哪些突破常规的好问题。
  • 系统设计能力 = 运用规则的能力。只有善于运用规则的人,才能搭建起高效的协作体系。
  • 人机协作深度 = 与规则共舞的能力。在新的游戏规则下,人和 AI 一起创造,才能释放独特的价值。

维特根斯坦有句名言:“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

在AI时代,我们可以稍微改一下:“AI的边界,就是数字世界的边界。”

AI本质上并没有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智慧,它所做的,其实就是浓缩了人类历史积累下来的经验、数据和模式,通过强大的算力,以超人速度呈现出来。所以AI更像人类智慧的放大镜和倍增器。

回过头看这个公式:AI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问题定义力 × 系统设计能力 × 人机协作深度

  • 提好问题,往往比盲目寻求答案更重要;
  • 搭好架构,比起堆砌工具更能提高效率;
  • 掌握人机协作,比起单打独斗更能释放潜能。

AI 时代,不要迷失在各种炫目的工具和技术细节里,而要牢牢抓住那些永远属于人的核心能力:问对问题、搭好框架、携手 AI 一起创造。 能做到这三点的人,才能真正拥有 AI 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已有 0 条评论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