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让你我有定力

作者: 天使之泪 分类: 整合 发布时间: 2015-04-18 21:58 ė 11,339 views 6 没有评论
分享到:

人生有三种境界: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读书也是如此。

先来聊聊读书的方式:捕鱼式的读书和钓鱼式的读书。

什么是捕鱼式的读书,就是现在我们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想知道什么,就上网搜索,微信微博搜索引擎,渠道很多,各种各样的信息,呈现在我们面前“一堆鱼”,往往捕来的“鱼”和你没多大关系。

钓鱼式的读书有个特点:非常专注,不求多,是把自己交织在其中的过程,你很清楚的知道每条”鱼“是怎么来的。有句老话:吃鱼不如钓鱼香。有些人甚至把钓的鱼最后给放了,享受的就是过程。现在市面上很多畅销书,其实这是种“社交通货(social currency)”。你没读过这本书,就好像你手上就没这张“票子”。奢侈品就是典型的社交通货,LV的包本身能值多少钱,它是纸币的意义,这张纸本身不值钱,值的是它的面值。仿佛你手里拿一本这样的书,就特别有“价值”,这显然不是读书真正的初衷。

高尔基说过:当你读一本好书的时候,你在和很多高尚的人对话。人的一生也不长,假设你能活70岁,也就差不多25500天,加上很多日子我们已经无法再去追溯,剩下给我们读书的时光还有多少?又可以读多少书?实际上我们能读的书很少,数都数的出来。中国出版的书有15万种,沧海一粟,如何去找到和自己相关的书?你只有投入了,它才会和你有关。这条“鱼”本来和你没什么关系,你在钓的过程中它才会和你产生关系。

不管是什么样的书,你要和它对话,那才有价值。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而且是培养品性很重要的方式。曾国藩修身十二条中有一条“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起心动念很容易,买一本书很容易,但是买来后往那儿一放,有善始不能善终,这种读书习惯其实是品性的折射。

前段日子网上看到一组各国人均读书量的数据,跟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曲线非常吻合。德国人还是目前排名最靠前的,法国最近还出了一本书叫《别想摆脱书》,收录了两位藏书家艾柯与卡里埃尔的多次对谈,互联网时代书写的普遍数字化和新电子浏览器的使用给书籍带来极大挑战,但是书还是有它独特的魅力之处-“书终将是书”。

书是一种什么状态?洞穴状态。当你与外界的联系完全被屏蔽,在极其乏味的状态下,你被迫和作者交流,被迫去深思。读一本纸质的书,它的写作品质,阅读品质,是完全封闭的,是无法被移出的。现在超文本的阅读,我们经常碰到不懂的东西就上网去查一查,这其实对于阅读的习惯培养是非常不利的。

再举个洞穴状态的例子,为什么我们学语言没有小孩来的快?小孩1岁半就会说话了,起初他听大人们说话什么都不懂,强忍着无助,这次不行,囫囵吞枣,强制性的接受,一次又一次直到学会。而我们没有完全封闭,往往碰到不懂的就去查这查那,从未进入到洞穴状态。为什么好多人在华人街一辈子都不会说英语,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绝望,没有完全封闭过。

读书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信息、知识,再往上一点,智慧,还有最上的,影响我们的气质。尤其在教育下一代,书香之家特别注重读书品质的培养,气质和性格不是某个知识就能够武装起来的。气质是不说话别人也能感觉出来的不同凡响之处。苏轼有句话就很好的诠释了,“腹有诗书气自华”。三日不读圣贤之书,便觉面目可憎,要用书来“滋养”。“学”和“养”的结合,“养”在管理学上叫效果延迟,譬如两个人同时买同一盆花,下的功夫不一样,一开始看不出区别来,但是慢慢就会看出区别。付出和回报有个时间上的延迟。

所以我们需要靠读书“养”,去“养”成自己的意志品质,“养”成自己的思维力判断力,“养”成不急于下结论的心法。心法上的不表态不同于技法上的不表态,是自内去明白不表态的道理,而不是仅仅知道“哦,不要去表态”这么简单。那么到底要先学会做人还是做事?当然是做人。内盛而外旺,内在的品质决定做事情的高度,人做的不对,事情必然对不了。

儒家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一个人内在的德智修养,到外发的事业完成,构成一贯不断开展的过程。当你的企业已经到达一定规模,在往上走的阶段,这时候考验的是你的内功,内在的功力,很多的问题不是外在产生的。三个因素决定最后能做多大:愿望(心力),方法,机会。心正不正,是否有极强想做的愿望和极强的执行力,然后才是方法,最后才是机会。三者相乘才能决定结果。

14年12月底,伯凡老师曾经录过一期《对话》,对话了美国黑石基金创始人苏世民,美国《财富》杂志曾冠以“华尔街新国王”头衔,看起来特别平凡的一个人,完全想象不出他是如此一个资本大鳄。那么不太认真的把自己当回事的人,讲起自己的儿子突然有天向律师事务所辞职,零薪酬的去电影公司打工,有天他去探班正在拍片子的儿子,只有一个混迹多年金融圈的人认出他来,他也只是微微一笑。从来没有人知道他儿子有个如此牛气的老爹。今年他儿子拍的《模仿游戏》得了奥斯卡最佳编剧奖。这些成功人士的的确确是有过人之处,成功没有偶然。当年金融危机股价跌到谷底,坐过多少次过山车,没有一定的道行德行,苏世民是无法走到今天的。回过头来看刚刚儒家那段话,正心,诚意多么重要。

当然了,不是说一定要达到正心诚意这种境界才能开始做生意,这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因果关系,我们肯定是要先下水再学游泳,但是要立下一个正心诚意的意念,反反复复的回头看“灯塔”,德鲁克的“灯塔”,灯塔不是告诉你往哪里走,而是提供一个定位,方向做决定还是在自己手中。读书为了什么,都可以归结成德鲁克的“灯塔”。你有多关注,它就有多回报你。

我们经常会觉得书读过了之后就忘了,其实读过是不会忘记的,只是在等待某一个时刻被唤醒。基督教的说法就是,凡走过的必留下痕迹。而佛教里我们称之为“业”,指的是一个人的所做所为,而“业力”就是由反复所做所为而形成的“习惯”。如果你做过什么坏事,都会像大数据一样的被记录下来,到某一个时候就会反映出来,这就是“业障”。

有句古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意思仿佛有个人在帮你似的,其实没有谁在帮你,都是你当初自己埋下的善源。回到前面提到的人生有三种境界,读书也相应的分成三个过程:

1.把厚书读薄:薄到一页纸,把书中内容读熟到用一页A4纸就能把它概括下来。

2.把薄书读厚:当你看到A4纸上的每句话,你都会思如泉涌,调动你所有的知识储备、情绪储备去丰满这个框架。这是个类似于自我再创作的过程。

3.把书读没:当你的经验和书的观点水乳交融的时候,它就已经成为你行为的一部分,意识自动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知行合一”。

由读书引申出来的四个阶段,这读起来有点像绕口令:

1.不知道不知道:你不知道一件事,你还不知道你不知道,这是人生最初级最懵懂的阶段。

2.知道不知道:随着阅历的增加,你慢慢知道了你不知道。

3.知道知道:知识的储备让你把那些不知道变成了知道,你知道了你知道。

4.不知道知道:最高境界,比如打字、弹钢琴,你不会再去想你此刻在干嘛了,行为已经成为你意识自动化的呈现,这也就是读书的最高境界-“知行合一”。

为什么我们要读书?因为我们需要一个锚,书就像那个锚,当这个世界在晃荡的时候,我们还具备安定住自己的能力。与读完此文的你共勉之。

本文出自天天悦读,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本文永久链接: https://yuedu.biz/reading-so-that-you-and-i-have-power/

0
已有 0 条评论 新浪微博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