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
当年达摩西来,经过神光法师讲经处,发现这个神光法师辩才无碍,讲起佛经来,天花乱坠,地涌金莲。结果呢,一旦知道死期将近,照样惶惶不安,恐惧不已。到头来还是跑去求达摩祖师帮他安心。为什么呢?因为佛家的道理固然人人讲得,佛家的境界,未必人人都能达成。道理讲得再好,也不过口头禅而已。等到神光改名慧可,在达摩面前九年长跪不起,以至于自断一臂,只求安心,达摩祖师说:“将心来与汝安。”慧可沉默良久,然后才说:“觅心了不可得。”达摩祖师说:“我与汝安心竟。”于是慧可当下大悟,成为禅宗二祖。但是,这一句“觅心了不可得”的道理,你我都读在眼里,怎么你我都还是没有开悟呢?
无论是佛家的道理,还是儒家的道理,一字一句的背下来,是没有用的。非得要能够将那些道理,真正化入自己的生命,那才是自己真正得到了!这些永不会失落的财富,才是真正宝贵的财富。
一直有这样一种感觉,技术方面的东西,往往是“知难行易”。理解起来很困难,一旦理解了,其实很容易做到。而管理方面的东西,却往往是“知易行难”,都是些常识性的东西,但是要坚持做到,却非常的困难。不过,后来读到了一些有关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理论。似乎在他看来,如果是行得不够好,那就肯定是知得不够深。而且,要知得够深,也一定是不能脱离行的。想来也的确有道理,但是也还远没有参透。
《Lie to me》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做微表情。他的理论基础是:人类在无意识中泄露出来的表情,可能转瞬即逝,却表达了无法掩饰的内心世界。
但是,大多数人,却无法察觉到微表情。因为短短1/10秒的面部表情变化,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是根本无法察觉的。
……
Cal Lightman博士经过长期艰苦的研究与自我训练,才掌握了识别1/10秒微表情的能力,这既是知的成长,又是行的成长。知与行,是不可分割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对知行合一的理解,又深了一层了。
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与宗贤、惟贤往复辩论,未能决,以问于先生。
先生曰:“试举看。”
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
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安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如鼻塞人虽见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亦只是不曾知臭。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弟。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圣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谓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此却是何等紧切着实的工 夫!如今苦苦定要说知行做两个,是甚么意?某要说做一个是甚么意?若不知立言宗旨,只管说一个两个,亦有甚用?”
爱曰:“古人说知行做两个,亦是要人见个分晓,一行做知的功夫,一行做行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
先生曰:“此却失了古人宗旨也。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维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摸影响,所以必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此是古人不得已补偏救弊的说话,若见得这个意时,即一言而足,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是闲说话。”
感悟:
1. 知一分,则能行一分。行不出来的,就不算真知道。
2. 儒家讲吾日三省吾身,就是每日反省:行不到的地方,知见有何不足。今后如果要行,该如何去行,既要在道理上想透彻,又要不断在事上磨练。
3. 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都讲功夫,修身/修行/修炼。都是在探究,如何将那些道理,真正化入自己的生命。
4. 想通了一件大事,也定下了今年的努力目标:知行合一,不忘初心,尽心竭力,诚以笃行。
本文出自天天悦读,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本文永久链接: https://yuedu.biz/the-unity-of-knowledge/
正好今天思考这个问题,就看到了这篇文章,真在巧啊,太喜欢了。